连云港市赣榆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连云港市赣榆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依托新质生产力 走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     来源:

福建省一号文件——

  本报讯(记者 王晓宇)日前,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福建省一号文件)。今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围绕“一主线、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一保证”作了全面部署。该省将根据本地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今年,福建省将全力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3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507万吨以上。该省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双季稻、再生稻,鼓励菜稻、烟稻、稻油等粮经轮作。扎实推进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强特色油料生产,大力发展短生育期油菜种植,深入实施油茶生产三年行动。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储备订单粮食直接补贴等政策,对产粮大县给予奖补,鼓励扩大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再生稻再生季保险。“近年来,我们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健全粮食安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大稳粮惠农政策力度,2023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实现‘三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今年我省将全力稳定粮食生产、流通与储备,严格耕地保护,坚持‘以补定占’,以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发展农业设施装备方面,福建省将开展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优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实施粮食产地烘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推进智慧渔港建设,加快近海及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推进福建“农业云131”信息工程(二期)项目建设,依托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建设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专区,提升整体算力水平。创建一批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农业物联网应用中心,推进农机加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农业机器人。同时,福建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提升灌区骨干工程配套达标水平。编制省市县三级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优先把具备水利灌溉条件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省级投资补助标准,取消对国家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90万亩。推广县级数字农田管理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实施地力提升工程,示范推广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鼓励推行水旱轮作制度。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推广种植耐盐水稻、蔬菜等新品种。持续开展农田设施灾损保险试点。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五节一循环”等绿色发展模式,深化南平、漳州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坚持“种养结合、以地定养”,推动畜牧水产养殖业绿色转型。实施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加快发展增殖放流和大水面生态渔业,增创一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推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减量增效,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废旧农膜、肥料农药包装物激励回收。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今年,福建将推进省级以上农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与国家科研院所协作攻关的新模式新路径。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基地和主体,建设一批“科技村落”和产业研究院,增强“科技小院”服务能力。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设施,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支持发展中央厨房等模式。

  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福建省将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加快福建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改扩建,基本建成福建省海洋水产种业研究中心、淡水水产种业研究中心。提升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和三明“中国稻种基地”建设水平,推进特色农作物种苗、林木和畜禽、水产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将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建立协调会商、现场推进、激励表扬机制,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提高三农主体融资可得性。动员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完善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金融助理等制度,推进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大力培育“新农人”“农创客”,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引导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用双手建设美丽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