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蓬勃生长,春光不负辛勤人。正值春耕的繁忙时节,农业生产者们怀揣着对丰收的期待,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在新的一年里挥洒汗水、大展宏图。借着2024年全国“农机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启动仪式暨广西“百万农机闹春耕”现场推进会的宝贵机会,记者有幸与几位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的新锐合作社理事长进行深入交谈,聆听这些“新农人”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为农业现代化所付出的辛勤与智慧。
刘怡玲:“金融女”返乡依托水果合作社造福一方
“2014年11月,我决定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发展生态农业,创立了博白县富山水果专业合作社,当年种植水果2000多亩。”文文静静的刘怡玲正在向来参观的代表介绍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大学毕业后,刘怡玲在南宁市某上市公司任财务主管,年薪不菲,让很多人羡慕不已。然而,她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富山村“种田”,这样的选择让大家难以理解。她也不管别人的眼光和看法,一鼓作气租了几百亩水田,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从未涉足农活的刘怡玲,为了深入掌握现代农业的技术与管理精髓,怀着一颗谦逊的心,不耻下问,虚心向那些拥有丰富经验的农民请教,汲取他们的智慧与经验。除此之外,她还积极拓宽学习渠道,频繁地前往农业局、农学院、柑橘研究所等地方,深入摸索,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合作社的柑橘种植逐渐步入了正轨,展现出勃勃生机。第一年便迎来了大丰收,橙子产量高达约15万斤,沃柑更是达到了约20万斤,砂糖橘也约有18万斤,硕果累累,令人欢欣鼓舞。同时,她还尝试了西瓜、芭乐等多种水果的种植,实现了品种的多样化,为农场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与活力。
为了确保果品的销售稳定且市场价格得到有力保障,给那些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希望和信心,刘怡玲独具匠心地创立了“产业﹢”模式。这一模式巧妙地将传统市场与电商市场相结合,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销售新格局。同时,她还制定了一套严谨的销售制度,确保了品牌的统一、收购方式的统一、包装的统一以及销售模式的统一。通过与电商企业的紧密联系与深入合作,富山水果电商平台应运而生,为果品销售打开了新的网络市场,实现了生产、服务、销售的一站式运作。
在谈及博白县香水柠檬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时,刘怡玲满怀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个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作为广西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备受瞩目。我们富山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项目实施,目前项目已取得显著进展。我们已成功安装了覆盖550亩的香水柠檬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建立了气象站,并成功举办了两期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超过100人。至今,项目已投入建设资金约178万元,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的85%,为博白县的香水柠檬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香水柠檬基地中安装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是一项先进的农业技术。只需轻轻启动水阀开关,通过电脑或手机便能实现远程操控,就能为基地的柠檬精准浇水、施肥,不仅高效节能,还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刘怡玲向代表们介绍,自从有了这个灌溉系统,工作变得轻松许多。刘怡玲感慨地说:“以前施肥的时候,要挖坑埋肥,既累又耗时。而现在,只需 一键开 阀,滴水施肥就能轻松完成。”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显著提高了柠檬种植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周边群众标准化种植香水柠檬。通过这种示范效应,博白县及周边地区的香水柠檬产业得到了有力推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增收机会,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配备了先进的灌溉系统,记者发现这里还巧妙地运用了轨道运输车。这种先进的运输工具不仅可以将采摘的柠檬轻松运送到山下,还能将肥料等生产物资便捷地运送到山上。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使得农民们不再需要肩扛手提,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
合作社越做越强,刘怡玲这位理事长功不可没。“这么多年坚持下来,全靠一个‘熬’字。”刘怡玲坦言,当初遇到各种困难时,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合作社里还有这么多社员,她就觉得自己肩上责任重大。现在,她打造了一支有技术、有经验的年轻的管理团队。“我的愿望,是把合作社生产的水果打造成一个品牌,销往世界各地,让我们的水果成为一枚枚‘金果子’”。
李民辉:地铁工程师华丽转身为合作社理事长
“2016年,我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一家中字头国企,成为了一名修地铁的工程师。2022年,我回到家乡,子承父业,当起了一名主要从事制种和蔬菜种植工作的合作社理事长。”依然保留一身书卷气的李民辉和记者谈起了他个人发展的心路历程。
20世纪90年代,制种行业在全国尚属空白。1993年,李民辉的父亲李武海在机缘巧合下开始接触水稻制种。最初,李武海利用自家几亩田地默默耕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试验,积累了丰富的制种实践经验,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水稻﹢毛豆/辣椒套种技术。2009年,李武海创办了博白县助农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对流转出来的土地进行承包,大力发展农作物种植。经过李武海多年来的认真经营,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该社社员人数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如今的118人,水稻制种基地面积从400亩发展到1.2万余亩,区域横跨两广地区,覆盖整个龙潭镇并延伸到合浦县、廉江市等地。不仅如此,合作社带动就业人数也从20人增加到120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更是从2009年的2000元增加到2022年的2万元,翻了10倍。合作社不仅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实现了技术对接、生产协同、利益共享,推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还创新“三茬轮作”模式,有效补齐种植“空窗”,实现耕地轮作与保障多样化供给的良好互动。
“南坡村从贫困落后到面貌焕然一新,离不开父亲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大家的生活变好了,而我的父亲却老了”。李民辉说。渐渐地,这位青年萌生了想回到博白和生他养他的南坡村,继承父亲的事业、完成父亲的梦想的想法,他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2022年,李民辉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回到南坡村,接过了父亲合作社负责人的担子,成了一名“新农人”。
接班后,李民辉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与困难。缺乏标准化管理,水稻产能不高;缺少熟练掌握播种、插秧、病虫害防治、去杂、拉花赶粉等制种全流程的专业技术员;缺乏完善的种子加工设施等问题困扰着这位新上任的理事长。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李民辉毅然带领社员们多次走访专业制种公司,虚心向技术专家请教。在听取了专家的宝贵建议后,李民辉决心带领合作社迈向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的新方向。他因地制宜,在品种选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技术设备、实施标准化管理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力求实现合作社的转型升级。李民辉根据市场需求,精心选育了新品种,并在种子公司的悉心指导下,不断摸索和完善适合当地的制种技术,不仅为合作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李民辉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主要销往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和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华南稻作区,还部分出口到越南、缅甸、老挝等国。”
近年来,李民辉带领合作社勇敢迈向村级集体经济市场化经营的新征程。去年,他更是果敢地决定向银行贷款400万元,全力推进南坡村冷库项目的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建设完成,并成功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包括16台烘干机、3台精选机、2台色选机以及1套毛豆净化精选流水线。这些设备的引进,使得水稻种子和毛豆的精选工作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运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这一重要举措不仅提升了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可观的增收。据统计,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超过了15万元,为南坡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