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连云港市赣榆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关键一年如何发力?新质生产力成为答案
发布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     来源: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展现了我国农业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在今年的两会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再次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确保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要完成目标,三农领域该如何发力?这一议题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发声,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日,“新质生产力”成为大家热议的关键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与农机领域相关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围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充分讨论,建诤言、谋新策、出实招、聚共识。

  “新质生产力之‘新’,是创新,就是要通过颠覆性的关键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看来,只有通过从“0-1”的颠覆性技术,让创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才能让新质生产力发生根本性转变。“不仅需要颠覆性技术,还需要新型的生产关系来推动。”吴德认为,只有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形成合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才能上到新的台阶。“聚焦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也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产生,才能强有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他提到,智慧化农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现代化机械,还需要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合成、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支撑。

  “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重点聚焦于补齐农业机械化装备的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韩鲁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我国中低端农业机械已相对普及,但高端农机装备仍存在部分短板。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在高端创新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方面的成果,但在‘国机国用’方面,供给能力仍然不足。另外,从需求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对高端进口农机的采购依赖仍然存在,使用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完善和提升农机装备的安全性和技术水平,以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农业本身就属于投入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的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会对农业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西省副主委、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表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支撑,不仅有助于推进无人化和信息化农业生产,提升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助力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发展。

  “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在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见实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继国在接受采访时说,“在通过强化顶层设计鼓励生产端加快创新以外,还应通过深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支持引导消费端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从而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