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继国:
作为来自农机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一拖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继国围绕促进农机产业、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深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进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建议,受到广泛关注。
农机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支撑。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我国农机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主粮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在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农机产业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难。在企业减负方面,刘继国认为,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一些普遍性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农机产品利润水平偏低,企业资金需求较为迫切;二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机企业为有效满足旺季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加资金占用;三是“卡脖子”技术领域仍然存在,如西方国家限制高端产品出口,农机垄断问题突出。为此,刘继国建议,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共同发力,减轻农机企业税务负担,促进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机具增值税税率,减轻农机企业税务负担,使企业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促进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出台房产土地相关税费减免政策;扩大先进制造业研发费加计比例,激励企业研发创新激情,促使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持续缩小和进口品牌的技术差距。
“我国拖拉机等行业大而不强、产业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及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进程,以及护航好国家粮食安全的深入实施。”刘继国说,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及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践行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建议深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从而推动整体农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为持续推进我国农机化现代化发展,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刘继国建议,增强农机工业创新发展能力,推进农机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农机行业的规范发展;加快商品化进程和农机工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资源拓展与整合,构建国家层面智慧农业信息化产业协同平台,提升粮食安全。对于部分农业领域仍存在问题,需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创新能力,这对于加快解决我国农机工业大而不强,摆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于人,增强中国农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而加快我国农机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做法上,刘继国表示,一是突破制约高端农业动力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由传统向智能、绿色转变;二是加快开展智能农业动力装备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高端产品及核心零部件的全面国产化替代,促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三是推动农机装备作业向少人化、无人化发展,发展清洁农机动力装备和绿色农业技术,同时,加快破解“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