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岁的返乡创业青年蔡青松,是村里年轻的“小伙子”。6年前,在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下,他成立了青年科技农场,将15000多棵苹果树苗种在了海拔800-1000米的方山村。
方山村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正直镇。这里昼夜温差较大、雨水较多,种出来的苹果汁水充足、味道鲜甜。但同时也遇到了难题,比如在苹果成长的过程中,连续降雨会影响苹果个头、外形和甜度;真菌会让苹果长出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害虫则会蛀食苹果。蔡青松曾看着感染真菌、被害虫咬掉的苹果心疼不已。
“科学种植是我一直想要做到的目标。”蔡青松说,以前我们都是根据县里的天气预报来记录,但山区的天气多变,有时山下是晴天,山上是雨天,仅靠天气预报远远不够。这不仅时常打乱剪枝、梳果、排水等计划,而且无法制定精准、科学的种植计划,比如根据光照度选择苹果摘袋时间;根据土壤温湿度分析虫卵和真菌存在的可能性,以便提前控制等。
今年3月,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联合海康威视STAR公益,给农场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接入传感器的农业物联网视频感知设备,能采集山区精准的光照度、土壤温湿度等环境数据,帮助农场科学种植。如果土壤湿度太高,就准备排水等措施,如果光照度不够,就推迟摘袋,保证果实在光照度充足的情况下吸收阳光。
通过农业物联摄像机、农业管理平台等则能远程观察果树生长情况,构建更系统性的病虫害监测,实现苹果生长态势、病虫害定期定时巡检,叠加物联网杀虫灯,多方位降低虫害扩散风险。
“这让我们巡查病虫害的效率大幅提升了,并且定期检查物联网杀虫灯里的虫,也让我们对它们的种类更加了解,更好地做预防。”蔡青松对明年的苹果充满信心,“从靠经验到有数据依托的科学规律,有了科技的帮助,我们对苹果丰收也多了一份确定性。”
如今,科技为农业插上提质增效的“数智化翅膀”,让农村“数智味儿”更浓,带来了更确定的丰收,也为村民种植增加了更确定的收入。(于春春 周静)